自 2020 年以来,经常可以从国际政经新闻中看到一个词汇 Decoupling ,中文翻译过来叫「脱钩」,这里所说的脱钩主要就是中美脱钩,中美两个大国在经济、科技、金融、供应链等领域的逐渐升级的分离和对抗。
一方面,是过去 20 年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互联网公民的出现,另一方面,是全球互联网的法治化和监管的加强,这两个趋势的交汇,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,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,一个普通网民,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不会危言耸听贩卖焦虑,更不会鼓励大家做任何违法的事情,只是分享一下我个人在网络资讯安全方面的「脱钩」策略、方案和经验,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。
我是一个程序员,由于职业的关系,对于资讯安全有着比较高的敏感度,时不时也会关注一些跟网络安全相关的新闻。
过去几年,也是由于工作的关系,做了不少与「合规」相关的工作,看了不少文档,对于「合规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大概从 2020 年底开始,随着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以及各种相关法规的陆续实施和监管落地,某种程序上国内互联网行业的「合规」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不管是欧盟、美国还是中国,都在加强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监管,对大公司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,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。
趁着着这波互联网法治完善的浪潮,我也稍微研究了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,尤其是看了下这些法规中,对于个人隐私、数据的强制要求。
大家可以打开你日常使用最多的几个国内 APP,看看这些 APP 的用户协议,一般都会在APP的「隐私」栏里,在过去几年监管层的要求下,目前主流大厂的应用基本基本都强制公开了。
在了解完法律层的要求后,我愈发觉得国内互联网公司的「合规」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2021年开始,我尝试陆续脱离了一些国内的互联网服务,比如:社交媒体、云服务、云存储、邮箱和各类账号等,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下来,虽然还没完全脱离,但是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心得,这里分享给大家。
我的脱钩策略,总结下来就是「有限隔离」。
对于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来说,完全脱离国内互联网服务是不现实的,也无必要,但是可以尽量减少对国内互联网服务的依赖。